首页

91feet论坛

时间:2025-05-29 20:28:57 作者:为什么有些人一吃刺激性食物就腹泻? 浏览量:23085

  大国粮仓根基稳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又是一个丰收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民生村田间,收割机轰隆隆驶过,将一排排玉米卷入仓内,切秆、剥皮,金黄的玉米棒顺着出仓口倾泻而下。这片曾经的盐碱地产出丰收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从盐田变粮田,从能打粮到创高产,从粮食满仓到虾蟹满塘,一片盐碱地,三次大升级,折射出我国粮食安全不断向更高层次跃升的稳健步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更是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看人均,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看品质,截至2023年,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到7.5万个。

  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有了响亮的答案——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从盐碱滩到米粮川——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东营市河口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曾多达69.72万亩。“常年白花花一片,除了稀稀拉拉的碱蓬,啥也不长。向盐碱地要效益,乡亲们劲头十足。”老鸦村村民刘兆山说。

  盐碱地也是潜在粮仓。政策给力,项目跟进,当地大力实施荒碱地开发,探索改土治碱:在地下布设精密的“排盐管网”洗盐和控盐;改善灌溉条件,深耕加深松,增施有机肥,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地还是那片地,但盐碱滩变成了米粮川。

  “真是想不到!一亩地一季就能收上千斤,盐碱地上的粮食产量已追平大田种植。”刘兆山笑了。

  不只是老鸦村。在东营,全市盐碱耕地占比由建市之初的80%降至60%。近10年,近百万亩盐碱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2023年,全市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

  在全国,协同推进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盐碱地面积不断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逐年降低。黑龙江松嫩平原、河北沿海滩涂、内蒙古河套平原,为粮食生产发挥更大作用。

  粮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从中央到地方,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护耕地资源。变化实实在在,我国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重要保障。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阶段,粮食生产条件明显增强,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坚实。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了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

  藏粮于地,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实落细,粮食安全基础日益全方位夯实。

  从能打粮到高产田——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511.88公斤!今年夏收,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生产村传来喜讯:平均盐碱度3.3‰的盐碱地里,耐盐碱品种“济麦60”示范田亩产突破千斤,打破中度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

  329公斤!2022年10月,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盐碱地示范田内响起欢呼:蛋白脂肪双高大豆品种“齐黄34”,又创下单产新纪录。

  茫茫黄河口,一粒粒耐盐碱良种破土而出,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在这里落地生根。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挂牌运行,58家高校院所、108个专家人才团队来到这里,200多项科技成果为粮食生产添动力;田里用上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智能设备代替了肩挑背扛;土壤里的盐分、水分、养分等数据经过传感器实时传到控制中心;推广有机培肥、间作套作、小黑麦—甜高粱轮作、燕麦—甜高粱轮作等种植模式……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科技。”种粮大户张学珍感慨。2023年,东营市粮食总产量30.38亿斤,较建市初增加了21.5亿斤。“齐黄34”已在全国累计种植推广超过4000万亩。东营的这片盐碱地变成了科技示范田、稳产高产田。

  盐碱地变高产田,见证了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2%,比2012年提升8.7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

  看种子——牢牢攥紧当家品种,加快选育特色品种,多年来我国农作物品种先后经历了6到8次更新换代。如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

  看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如今,我国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4%,农机作业面积超过73亿亩次。

  藏粮于技,一个个新品种、一项项新技术落户田野,粮食安全支撑保障能力更强。

  从单打一到多元化——

  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走进东营市三角洲养殖繁育有限公司,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车间里,工人正在饲养对虾;垦利区大闸蟹产业园里,蟹农们熟练地将大闸蟹绑扎、上码、装盒……

  “中低盐碱度区域可以种粮,而我们这里盐碱度高的区域,可作为天然的‘海水鱼塘’。”三角洲养殖繁育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龙介绍,“我们把露天池塘变成温度可控的车间,装上暖气和增氧机,全年能生产160万斤对虾,产出的虾当天就能送上北京、上海市民的餐桌。”

  在东营,随着改造不断升级,盐碱地不只变身米粮仓,也变成饲草种植地、鱼虾养殖场,生产出富硒盐碱米、南美白对虾、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滩羊等产品。

  盐碱地上从单一产品到多元产业,见证了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更加稳定安全,保障能力向更高层次跃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多元、协调发展”的历史转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

  肉蛋奶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前列;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从“满足量”到“提升质”,“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稳稳当当。

  建设农业强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成色更足。 【编辑:房家梁】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2024年北京将开通运营3条地铁线路

中航技代表航空工业参展,以“携手合作,共创价值”为主题。本次参展,航空工业室内展台面积291平方米,室外静展面积434平方米。参展产品以“20家族”为引领,涵盖了战斗机、教练机、直升机、无人机、运输机、特种机、航空应急救援装备等7大类,全面展示了具有高技术水平和广泛市场前景的产品。

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助神舟十八号乘组安全回家

“相比以往,融合内容更广了。”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研究员周海英表示,此类共同体不仅覆盖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以及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学历继续教育,还赋予了“随企出海”、思政育人等新功能。

京剧现代戏名家名段专场将在港上演

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从事小额贷款业务,应当经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审查批准,并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业务;

30声枪响,多人受伤 美国费城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

3月28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陈晓东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全球安全倡议:破解安全难题,共促世界和平”分论坛上表示,中国将继续通过高层交往、外交磋商、对口部门的交流等渠道,同各方加强安全理念和政策沟通,支持国际社会用好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等一系列平台,围绕全球安全倡议的内涵、价值和实践开展深入的交流。

视频丨《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第五集:风物长宜放眼量

陈新军说,仿生鱼产品内部具备超大有效载荷空间,基于多传感器协同的智能监测技术,通过搭载多款高精度传感器,给仿生蝠鲼装上“眼睛”和“耳朵”,可胜任对300米以内水深的水下监测等工作。在仿生蝠鲼身上搭载成像声呐测扫设备,以更灵活、成本更低的方式描绘海洋的地形地貌、鱼群情况。搭载水下成像系统的仿生蝠鲼,基于人工智能的水下目标识别技术,通过对目标检测和图像分割进行监测实现分类识别,准确率高达90%。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